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涨渡湖“水上森林”迷人的秋色。采访人员李子云 摄1月20日,被网友称为“中国的绿野仙踪”的新洲区涨渡湖“水上森林”,在干塘捕鱼后重新投放鱼苗,为即将到来的春夏鸟类繁殖旺季做准备。采访人员采访得知,这片曾经历爆红网络、闭门谢客、重启开放等事件的“网红湿地”,背后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万株池杉由黄冈林业局慷慨相赠“水上森林”面积达300亩,水中矗立有高达20余米的池杉1万余株。那么,这些池杉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2020年5月,孩子们在“水上森林”新修的栈道上奔跑。采访人员明眺生 摄采访人员查阅2007年由新洲区林业局组织编辑的图书《新洲区林业志》得知,1973年10月,新洲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1974年3月,黄冈地区林业局将黄冈地区林科所培育的两年生的水杉、池杉苗34600株,无偿调拨给刚成立不久的新洲县林科所,营造速生丰产林基地。经该林科所职工精心设计,高标准栽植水杉10公顷、池杉30公顷。当年成活率达98%以上。书中写道:“由于管理精细,这些水杉林、池杉林很快成林郁闭(即树冠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相互衔接)”。当年种植的池杉是30公顷,即450亩,而现存的“水上森林”面积为300亩。那其余的池杉哪儿去了?新洲区湿地办主任宋春明解释,因为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其中150亩池杉,连同当年栽种的水杉,成林后都被当作木材砍伐销售了。因此,“水上森林”的池杉,是47年前种植的池杉林的幸存者。“水上森林”来自一次意外发现素有“涨水为渡,落水为湖”之称的涨渡湖,是长江中游地区与长江连通的一座湖泊,也是亚太地区珍稀候鸟迁徙中转通道和候鸟的越冬场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2002年12月,涨渡湖湿地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示范项目确定为还长江生命之网示范区,成为我省第一个被世界性环保组织参与保护的湿地。
文章插图
“水上森林”是鹭鸟等夏候鸟的乐园。通讯员邱新明 摄新洲区林科所所长谢新国告诉采访人员,“水上森林”所在地,原是涨渡湖大湖的一部分,历史上因修建举水河和倒水河、围湖造田,才与大湖隔开。其地势较低,每年夏天汛期都会淹水。1974年造林时,池杉树苗还只有手指头粗细。池杉树苗和水杉树苗,都是种在陆地上的。1985年6至8月汛期,这批池杉林所在区域遭受水淹。在长达3个月的汛期结束后,“水上森林”的管理方惊奇地发现,在水中浸泡了3个月的池杉林,竟然毫发无伤!“既然池杉林淹水3个月都没事,能否经受一年的水淹?”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决定以此作为科研课题,进行大胆而谨慎的尝试。他们开沟筑堤,将池杉林围起来,再从毗邻的沐家径主港引水,将池杉林灌至近1米深的水位,进行观察研究。经过一年的水淹“考验”,池杉林依然没事。“池杉树不怕水淹!”这让科研人员啧啧称奇。于是,“水上森林”横空出世。原来,原产北美洲的池杉,有气根可在水中帮助呼吸和贮氧,故有很强的耐水淹特性。森林过密,池杉曾间伐数千棵宋春明透露,1974年种植池杉树苗时,是按照4米×3米的间距种植的,平均每亩大约种有50株,300亩池杉林,累计种植了约1.5万株。随着池杉树林逐渐长大、长高,树木与树木之间的间隙也显得越来越小,树冠密不透风,不利于树木正常生长。2010年,新洲区林业局经过专题研究,决定按每隔3排砍伐1排的设计原则,对“水上森林”的池杉进行间伐。间伐之后,池杉树数量仍有1万余株。今天游客在“水上森林”的秋冬季节可以看到,林间残留着一些树蔸,就是当年间伐的痕迹。采访人员了解到,1986年“水上森林”形成后,新洲林业主管部门即开始探索构建“林-鱼-鸭”的生态立体林业模式。即构建“灌水养鱼、水面养鸭、鸭粪喂鱼、鱼粪肥树”的生物链,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一创举先后荣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证书、国家科委项目奖。1997年以后,环境生态、食物丰富的“水上森林”,吸引了牛背鹭、夜鹭、白鹭等大量夏候鸟来此栖息繁衍。“林-鱼-鸭”模式,自然扩展成为“林-鱼-鸭-鸟”模式。
- 花都区|累计接待入境人员广州第一 花都区从“舱门”到“房门”外防输入
- 班公湖|边境上的“偏心”湖,中国这边鸟多鱼肥,外国那边寸草不生
- 新蓝海|社区平台带动“露营热”,北京成露营关注热度最高城市
- 华文|海外华媒走进四川凉山:土房变新居 村民生活“节节高”
- 格涅之眼|“格聂之眼”背后是开发与保护之争
- 毛里求斯|海滩至爽哪里寻?15处世界顶“浪”告诉你
- 望海街|“望海街花墙”成大连新晋网红打卡地
- 象山影视城|象山影视城,带你瞬移盛唐的文旅“宝器”
- 色达|一个人的旅行,从这6个地方开始
- 雁荡山|浙江有一“高调”风景区,门票高达170元,游客却“络绎不绝”